我生活在哈尔滨,这座城市有中央大街的欧式风情,也有松花江边夏天傍晚的烟火气。但在这座城市安静的夜晚里,一些隐秘的话题也在悄然流动。“换妻”这个词听起来刺眼,可它确实在某些圈子里被当作一种“交友方式”在讨论。我不是在鼓吹什么,只是想把看到的、听到的说出来,让大家更清楚这种现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。
很多人第一次听说“换妻”,脑子里可能蹦出的是欧美电影里的场景——灯光昏暗的私人会所,衣着讲究的夫妇举杯微笑,然后开始一场心照不宣的游戏。这其实不是虚构。早在上世纪60年代,西方性解放运动兴起时,这种行为就逐渐从边缘走向部分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。美国学者巴特尔在1971年做过调查,当时估计全国有1%的人参与过这类活动。到了1974年,另一个研究显示,约2%的男性和不到2%的女性曾同意与他人交换伴侣。数字不大,但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存在。
这些年来,“换妻”不再只是嬉皮士的狂欢。在美国,现在据说有上千万人卷入类似的社交圈,参与者大多是白领、高管、自由职业者——听起来像是你我在写字楼里擦肩而过的普通人。他们在高级酒店预订套房,加入会员制俱乐部,用“KyP”(即“夫妻派对”的缩写)这样的暗语交流。韩国电影《蝴蝶俱乐部》拍得露骨又压抑,讲的就是这类群体内心的空虚与挣扎。表面是自由,实则可能是情感缺失的补偿。
但在哈尔滨,这种事没法堂而皇之地存在。我们这儿没有公开注册的“换偶俱乐部”,也没有谁敢打着旗号组织这种聚会。可私下里,通过同城交友群、社交App私信、甚至朋友介绍,类似的行为确实在发生。有人把它叫“开放式婚姻”,也有人干脆说是“玩一下”。发起人通常自己先试探,再拉熟人进圈,地点往往是郊区民宿或商务酒店,隐蔽得很。
我认识一个做外贸的朋友,三十出头,结婚五年。他跟我说,他们夫妻俩是在某个小众论坛上接触到这个概念的。一开始只是聊天,后来参加了一次线下聚会。“那天晚上来了四对夫妻,大家喝酒、玩游戏,气氛轻松得像团建。”他说完停了几秒,“但最后发生了什么,我不想细说。”我能感觉到他的语气里有种复杂的情绪,不是单纯的兴奋,更像是迷茫后的妥协。
参与者的画像挺有意思。他们大多数不是社会底层,反而多是有稳定工作、收入不错的中青年夫妻。教师、公务员、私企老板都有。年龄集中在30到45岁之间,孩子已经上学,家庭生活趋于平淡。有些人说是“为了增进感情”,有些人则直言“想体验新鲜感”。性别比例上,男性主动参与的更多,但女方同意的情况也不少,前提是“彼此信任”。
可问题是,什么叫“信任”?当两个人签下所谓的“自愿协议”,就能保证心理不受伤害吗?一次看似平等的游戏,可能埋下长久的情感裂痕。我见过一对夫妻,参加了两次这类聚会后,妻子开始频繁查丈夫手机,两人吵架次数翻倍。最后没离婚,但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。还有人染上了病,因为所谓的“安全措施”根本执行不到位。
在中国法律眼里,这种行为早就踩了红线。虽然目前没有专门针对“换妻”的刑法条款,但如果涉及聚众淫乱,那就触犯了《刑法》第三百零一条。哪怕参与者都是自愿的,只要三人以上发生不正当性关系,就可能构成犯罪。过去几年,国内有过几起类似案件被判刑的先例,哪怕发生在私人空间,也被认定为破坏社会公序良俗。
道德上的争议更大。咱们中国人讲究家庭伦理,结婚不只是两个人的事,还牵扯两个家族的脸面。你在朋友圈晒恩爱,转身却和别人配偶亲密接触,这算什么?就算你们夫妻商量好了,在外人看来也是越界。更别提万一事情暴露,孩子怎么面对同学议论?父母会不会崩溃?社会压力像一张网,你以为能游出去,结果越挣扎缠得越紧。
从心理学角度看,这类行为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。短期刺激带来快感,长期却容易引发嫉妒、焦虑、自我怀疑。有些人在活动中表现得很开放,回家后却整夜失眠。还有人因此产生性成瘾倾向,把真实情感交流抛在脑后。婚姻的基础是安全感,而“换妻”本质上是在挑战这份安全。
我不是卫道士,也不否定成年人的自主选择权。但我始终觉得,在追求刺激之前,得先问问自己:你到底想要什么?是一时的新鲜感,还是长久的陪伴?如果你和伴侣之间已经有了沟通障碍,靠这种方式去填补空白,只会让裂缝越来越大。真正的亲密,从来不是靠交换得来的。
我在哈尔滨生活了十几年,从冬天零下三十度的街头到夏天啤酒摊上的喧闹,这座城市教会我一件事:人需要连接,但不是所有连接都值得靠近。之前聊到那些打着“同城交友换妻”旗号的圈子,说实话,看得越多,心里越清楚——那不是亲密关系的出路,更像是在情感荒原里迷路的人,彼此点燃的一瞬烟火。
后来我开始留意另一种存在:夫妻一起参加的社交聚会。没有暧昧暗语,不玩身份游戏,大家坐在一起吃饭、聊天、玩游戏,孩子在旁边跑来跑去,笑声比酒杯碰撞声还响。这些活动大多由本地实名制社群组织,报名要填婚姻状况、上传结婚证,有的甚至要求双方共同确认才通过审核。听起来麻烦?可正是这种“麻烦”,让人感到踏实。
这类社群的核心逻辑很简单:不是为了打破边界,而是帮夫妻重新发现彼此。比如道里区有个叫“双人行”的组织,每周六晚上在咖啡馆办主题沙龙。上个月的主题是“我们怎么走到一起的”,每对夫妻轮流讲初遇的故事。有人说到一半哽咽了,因为忘了多久没和伴侣认真说话。还有南岗那边一个户外俱乐部,专收已婚夫妇报名徒步、露营,路线设计成必须协作完成任务。爬山时你拉我一把,搭帐篷时我替你挡风,那种依赖感,比任何刺激都来得真实。
我也问过几个参与多年的成员,他们都说刚开始也是抱着好奇来的,担心会不会变味。结果发现群规写得明明白白:禁止私联异性成员、禁止单独约见、违反者永久拉黑。管理员全是志愿者,其中不少是心理咨询师或社工专业出身。他们会定期组织线上分享会,请婚姻顾问来讲沟通技巧,教大家怎么处理冷战、怎么重建信任。这不是逃避问题的方式,反而像一面镜子,照出你们原本就该好好经营的东西。
其实哈尔滨有不少这样的平台。像“冰城伴旅”这个小程序,注册人数快两万了,全部实名认证,连头像都规定不能用明星或风景照,必须真人合影。他们每年办三次大型线下聚会,地点选在太阳岛景区的亲子营地,大人烧烤聊天,小孩做手工玩游戏。去年冬天还搞了个冰雪大世界双人滑冰赛,规则特别有意思——成绩不看谁滑得快,而看哪对配合最默契。冠军那对夫妻说,他们结婚八年,第一次觉得“原来还能这样玩”。
当然,安全从来不是靠一张结婚证就能保障的。我自己也总结了几条经验:第一次参加活动一定别去太偏的地方,最好带上朋友夫妻同行;手机定位共享给家人,时间控制在晚饭前后;遇到过分热情的人,直接退出对话就行,正常社群都会支持你的选择。最重要的是,提前和另一半约定好心理底线——哪些话题不想谈,哪种互动觉得不舒服,都要事先说清。
有次参加活动回来,我和老婆坐在车里没急着回家。她说:“今天那个姐姐讲她老公记得她不吃香菜,我都羡慕了。”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我们早就习惯了将就,忘了细节才是爱的刻度。所谓的健康社交,不是找一群新人来稀释旧感情,而是借别人的光,看清自己手里握着什么。
现在回头看那些所谓“换妻游戏”,越来越觉得那是一种情感透支。用身体的新鲜感掩盖心灵的疲惫,最后赔上的是最基本的信任。而真正可持续的关系,从来不需要惊险刺激来维持。它可以在一次野餐中升温,在一句“我懂你”里扎根。哈尔滨的冬天那么长,与其在暗处追逐虚幻的暖意,不如学会在阳光下牵紧身边人的手。
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动态——“有同城交友的吗?”简简单单一句话,背后藏着的可能是一个人下班后窝在沙发里的寂寞,是周末独自吃饭时的尴尬,或是想找个一起看展、爬山、甚至吐槽生活的搭子。我在城市里生活这几年...
在沈阳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北方城市里,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一直有着独特的温度。随着生活节奏加快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求更高效的社交方式。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谈论如何拓展朋友圈,尤其是在工作圈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...
在平顶山,这几年古董交易的热度悄悄涨了起来。以前大家觉得收藏是大城市才有的事儿,现在咱这儿的圈子也越来越热闹。周末的古玩集市上人头攒动,不少摊主从周边县市专程赶来,带着瓷器、铜钱、老木雕来回倒腾。我第...
我出生在呼伦贝尔,这片辽阔草原上的人们热情、真诚,生活节奏慢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好像越来越远。尤其是这几年,年轻人外出工作多,留下的常常是孤独的身影。我在海拉尔的朋友跟我说,想找个人说说话都难,更别说...
我住通化,三十岁,一家医院的影像科医生。每天早上七点到单位,晚上八九点才出诊室。地铁、值班、病例、报告,循环往复。朋友说我是“稳定得像CT机”,可只有我自己知道,心里早就扫描出一片空荡。 不是没想过恋...
初遇银川:在同城的喧嚣中寻找那份宁静的缘分 我第一次打开银川交友网,是在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周五晚上。窗外是西夏区渐渐安静下来的街景,手机屏幕却亮得刺眼。那时候我还半信半疑,觉得这种平台大概就是“寂寞的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