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这几年我身边单身的朋友越来越多,大家工作忙、圈子小,认识新人的机会少得可怜。有一次和大学同学吃饭,聊着聊着发现我们好几个都还是一个人过日子。不是不想谈恋爱,是真的不知道去哪儿认识合适的人。就在那之后不久,有人推荐我去试试“同城求缘”这种形式,说现在很多人都这么找对象。
一开始我还挺怀疑的,心想这不就是换个名字的相亲吗?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,它其实挺不一样的。所谓同城求缘,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个城市里,通过线上平台或线下活动的方式,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潜在的恋爱对象。不像过去那种靠亲戚介绍、盲约见面的方式,现在的模式更轻松,也更有参与感。
比如你可以在一个专门的APP上填写自己的兴趣爱好、生活方式,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帮你匹配附近的人。如果双方都觉得合适,就可以约着参加一些集体活动,像唱歌、徒步、手工课之类的。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刚认识就单独见面的尴尬,又能自然地了解对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。我自己第一次参加的就是一场城市露营活动,一车人边烧烤边玩游戏,气氛特别放松,根本不像在“找对象”,倒像是交了一群新朋友。
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,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好像越来越远。我在北京住了五年,同一栋楼住了三年,连对门姓啥都不知道。每天坐地铁通勤两个小时,办公室里说话最多的是“这个文件改了吗”,回家后最热闹的对话是跟外卖小哥说“放门口就行”。这样的生活节奏下,想靠日常偶遇谈恋爱?太难了。
可人终究是需要情感连接的。尤其是过了三十岁,父母开始催,自己心里也开始着急。但传统的社交方式又跟不上现在的节奏。朋友介绍吧,资源有限;婚恋网站吧,照片造假太多;酒吧咖啡馆搭讪?太刻意也不安全。于是很多人开始转向一种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交友方式——在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里,主动去创造相遇的机会。
我发现不少城市都在搞这类活动。像天津南开大学组织的“同城寻缘,相约南开”,来了将近150名研究生,全是本地高校的高知青年。活动设计得很用心,有破冰游戏、情侣DIY工坊,还有自由交流环节。参与者不用硬着头皮尬聊,而是通过共同完成任务慢慢建立联系。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互动,比单纯看资料卡靠谱多了。
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,现在的同城求缘早就不是单一的“相亲大会”了。它把线上技术和线下体验结合起来,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交生态。你可以先在平台上看看有没有眼缘的人,点个赞、发条消息热热身,等到线下活动时已经有点熟悉感了。反过来,参加完一次聚会后,大家也会回到线上继续聊天,关系过渡得很自然。
我记得去年七夕有个主题派对叫“遇见你的城市心跳”,在北京798办的。白天是艺术打卡+双人协作解谜游戏,晚上是露天电影加轻食晚餐。全程没有强制配对,也没有主持人逼你表白,但那天结束后,群里有好几对私聊走到了一起。这种“不以恋爱为目的”的聚会,反而更容易促成真正的感情。
我现在每个月都会参加一两次类似的活动。有时候是为了认识新人,有时候纯粹是觉得好玩。慢慢地,我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子变宽了,心态也变得更开放。原来同城求缘不只是为了找对象,更像是给都市孤独症开的一剂温和药方。
说实话,刚开始接触同城求缘的时候,我心里也打鼓。网上各种“杀猪盘”新闻看得太多,一想到要加陌生人微信、参加线下聚会,总觉得哪儿哪儿都不踏实。有次我朋友还吐槽说,她在一个平台上认识了个男生,聊了快一个月,照片阳光帅气,职业写的是金融精英,结果见面才发现是中介拉人头的,就等着她交会员费办卡。这种事听多了,谁还敢轻易相信?
所以我现在但凡想参加新活动,第一件事就是查平台底细。不是光看广告打得响不响,而是得扒一扒它背后有没有正规公司运营,有没有用户投诉记录,甚至去搜搜有没有媒体报道过。像南开大学那次“同城寻缘”活动,主办方是校团委联合本地婚恋机构办的,信息公开透明,报名链接直接跳转到学校官网,这种背书让人安心不少。相比之下,那些连客服电话都找不到的小程序,点进去满屏美女自动打招呼的,基本可以直接划走。
我还发现一个细节:靠谱的平台通常会有明确的信息审核机制。比如要求上传学历证明、工作证,或者做实名认证绑定手机号和身份证。虽然听起来有点麻烦,但真能筛掉一批乱来的。有一次我在一个研究生专场活动报名时,系统提示必须用.edu邮箱注册,还得提交学生证照片,审核等了两天才通过。当时觉得挺烦,可后来知道同场有个女生提前举报了一个冒充博士的 guy,就是因为证件对不上被后台封了号——那一刻我才明白,严格点其实是保护我们自己。
当然,平台再规范,最终能不能遇上真诚的人,还得看参与者本身。我参加过两次不同组织办的七夕派对,体验天差地别。一次是在咖啡馆的小型读书会,十来个人围坐一圈分享喜欢的诗集,大家手机都收着,交流特别走心;另一次是某商业机构搞的“速配KTV”,灯光昏暗,服务员不停推销酒水套餐,有人刚坐下就开始问“你工资多少”“买房了吗”。同样是“同城求缘”,氛围完全不同,你能感觉到有些人是真的想找伴,而有些人纯粹把这当生意场。
我自己总结了一条经验:判断一场活动靠不靠谱,就看它是不是在制造“自然互动”的机会。如果是那种动不动让你上台表白、三分钟换座、强行配对的游戏,大概率是为了制造焦虑好卖课。反而是那些设计手工工坊、徒步探店、公益志愿这类活动的组织方,更注重长期口碑,用户素质也相对稳定。我在石家庄参加过一场叫“遇见你·遇见爱”的红色主题联谊,全程都在革命纪念馆完成任务打卡,既有趣又有意义,遇到的人都很认真,好几个后来还成了朋友。
防坑方面,我也踩过一些小雷。比如有些平台打着“免费参与”的旗号,到了现场让你扫码进群,结果群里天天推高价情感咨询课程;还有人私聊没两句就发来投资链接,说是“稳赚不赔”。我现在学聪明了,一律不点陌生链接,不透露收入情况,第一次见面坚决选公共场所,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。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,哪怕对方看起来再温柔体贴,也不能放松警惕。
渐渐地我发现,所谓“靠谱”,其实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。平台提供规则和保障,用户守住底线和诚意。就像那句老话说的,“你认真对待生活,生活才会回馈你真心。”我不指望每次活动都能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人,但我相信,只要坚持参与真实、健康、有温度的社交场景,总会碰到同样真诚的人。
我第一次听说“同城寻缘,相约南开”这个活动时,还在刷朋友圈。一个研究生同学发了张合照,背景是南开大学的主楼,配文写着:“没想到在实验室之外还能遇见这么聊得来的人。”点进去一看,照片里十几对男女围成一圈做游戏,有人戴着搞怪眼镜比耶,有人笑得捂住嘴,氛围轻松得不像相亲,倒像是春游。我当时就想,这真的能遇上合适的对象吗?还是说只是年轻人凑热闹?
后来我托她帮忙报了名,作为旁观者参加了那场活动。现场比我想象中正规多了。近150人来自天津十四所高校的研究生群体,签到时要核对学生证和报名信息,座位按编号随机分配,避免一上来就扎堆熟人圈。开场是个破冰小游戏——“三真一假”,每人说四件事,其中三件是真的,一件是假的,其他人猜哪句是编的。有个男生说自己会开直升机,大家起哄让他表演,结果他红着脸承认是吹牛,全场爆笑。就这么几分钟,原本紧绷的气氛一下子松了下来。
最让我印象深的是“情侣套装秀工坊”环节。组织方准备了布料、贴纸、马克笔,每两人一组设计一件T恤,主题是“我们理想中的关系”。我旁边那对搭档,女生学心理,男生搞材料科学,俩人一边画一边讨论“情绪稳定比浪漫更重要”,最后在衣服上画了个大脑和一颗心手拉手。他们现在还在处,偶尔发朋友圈晒做饭合影。这种活动妙就妙在,不逼你直接谈感情,而是通过合作任务自然流露性格和价值观。我不止一次听到参与者说:“我不是冲着脱单来的,但那天确实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连接感。”
七夕那次主题派对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。我在一个叫“心动城市”的平台上看到预告,有唱K、聚餐、户外徒步三种类型可选。我选了户外相亲游,地点是郊区的薰衣草庄园。出发前还有点忐忑,怕又是尴尬对视的冷场局,结果一上大巴就发现气氛不对劲——主持人放的是《暧昧》这首歌,还搞了个“匿名留言墙”,大家可以写悄悄话投给感兴趣的人。
一路上大家边走边玩“景点打卡+答题挑战”,比如在花田里找指定颜色的蝴蝶拍照,在凉亭完成成语接龙。任务本身不难,关键是必须组队协作。我和一个穿浅蓝衬衫的女生分到一组,她说话慢条斯理,但反应特别快,总能在最后一秒答出冷门答案。中午野餐时我们坐在一起,聊起各自的工作压力、父母催婚的段子,笑到差点呛水。结束后她加了我的微信,虽然没发展成恋人,但我们成了固定饭搭子,逢年过节还会互寄小礼物。这种“没成情侣却收获友情”的意外之喜,反而让我觉得这类活动更有温度。
石家庄那场“遇见你·遇见爱”专场是我朋友亲身参与的。她是体制内员工,平时圈子窄,同事要么已婚要么年纪偏大。她说那次活动是在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办的,主题叫“青春绽放·红色蔷薇”,一听就很正经。但实际流程特别巧妙:所有人分成小组,根据线索卡在纪念馆里完成任务,比如找到某位烈士的出生年份、背出一段入党誓词、拍一张与党旗同框的照片。
她告诉我,正是在这种严肃又带点趣味的氛围下,人更容易放下防备。她那一组有个男生,讲解展板内容时特别认真,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后来才知道对方是历史老师,平时喜欢研究地方志。两人因为共同爱好加了微信,从党史聊到纪录片推荐,再慢慢聊到生活日常。三个月后他们确定了关系,今年五一还一起回男方老家见了父母。她说最打动她的不是对方条件多好,而是那种“踏实感”——在一个不该心动的地方,偏偏遇上了让她安心的人。
这些经历让我明白,同城求缘到底好不好,关键不在形式,而在是否创造了“真实互动”的可能。南开的学术气质、七夕的轻松节奏、石家庄的红色主题,看似差异很大,但核心逻辑一致:用场景降低社交压力,让交流回归本真。我不再执着于“一次活动就必须牵手成功”,而是更看重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让我眼前一亮的人,哪怕只是短暂交集。
有时候我在想,现代人缺的从来不是认识人的机会,而是愿意敞开心扉的勇气。当我们在城市里日复一日地赶地铁、回邮件、应付会议时,一场精心设计的同城活动,就像突然打开的一扇窗。风吹进来,带着一点未知的期待,也捎来一句轻声的问话:“嘿,你也在这座城里孤单地奔跑吗?”
我参加过不少相亲活动,说实话,以前那种“轮桌速配”真的挺折磨人。五分钟见一个人,问完工作收入就卡壳,剩下的时间只能盯着手表等铃响。可最近两年我发现,同城交友的玩法完全变了。上周我去了一场城市露营主题的联谊,晚上围着篝火烤棉花糖,有人弹吉他,有人讲离谱的恋爱经历,笑到躺倒。凌晨三点我们几个还没睡,在帐篷外看星星,聊原生家庭和人生理想。这种氛围里,谁还在想“这个人适不适合结婚”?你只想多听他讲点故事。
现在的活动早就不是坐一圈尬聊了。组织方很懂年轻人的心理——我们不怕社交,怕的是虚假和功利。所以他们会设计各种“不以牵手为目的”的环节。比如我朋友参加过的咖啡拉花课,两人一组学做心形图案,手把手教怎么控制奶缸流速。那个瞬间肢体距离近得能闻到对方洗发水的味道,但因为有任务在身,反而不会觉得尴尬。她后来跟我说:“我不是因为那杯咖啡爱上他的,是因为他教我时说话特别耐心。”
还有一次是朋友推荐我去参加一个城市定向挑战赛,路线藏在解谜题里,要骑共享单车穿梭在老城区的小巷。我和搭档一边找地标一边听广播里的民国往事,路过一家旧书店时发现线索夹在一本《北平风物志》里。那一刻突然有种奇妙的感觉,仿佛我们不是在完成任务,而是一起解锁这座城市的秘密。结束后我们去喝了碗深夜馄饨,天南地北聊到打烊。虽然没发展成情侣,但我们成了固定的徒步搭子,每个月都约一次远郊登山。
这些活动最聪明的地方在于,它们把“认识人”藏在了“做事情”后面。你不觉得是在相亲,但其实每一步都在暴露真实的自己。工坊类活动尤其明显,像陶艺手作、调香体验、插花课程,都需要专注和表达。我在一场调香工作坊见过一对男女,女生选了雪松加佛手柑,男生偏偏用了同样的基底。老师笑着说:“你们嗅觉偏好高度一致。”后来他们真在一起了,朋友圈第一条合照就是两人抱着各自调的“灵魂香水”合影。你看,气味都能成为媒人。
针对不同人群的专场也越来越精细。研究生专场会安排学术话题辩论,青年白领喜欢剧本杀+晚餐组合,体制内群体则倾向红色教育基地的任务闯关。我发现越是贴近身份特征的设计,参与者的松弛感越强。有个做审计的朋友说,她最讨厌被介绍“条件合适”的对象,但那次在税务知识竞答赛上认识的男生,居然能跟她讨论增值税抵扣细节,让她第一次觉得“专业共鸣比颜值还吸引人”。
定制化不只是标签化的分组,更是情绪节奏的把控。比如面向大龄单身的活动,就不会搞太吵的K歌局,而是安排茶会或美术馆导览,给人留足安全距离。而针对95后群体,则大胆玩沉浸式剧场,让你扮演民国恋人写密信、传情报,在角色扮演中释放压抑的情感本能。我表妹参加了这样的活动,回来兴奋地说:“明明知道是假剧情,可当他把那封‘绝笔信’塞给我时,我的心跳是真的快了。”
线下聚会之所以能提升匹配成功率,关键在于它激活了线上无法传递的信息。微信聊天看不出一个人笑起来眼睛会不会弯,语音条听不出他在紧张时会不会摸耳垂。但面对面一起拼图、做饭、甚至狼人杀互怼的过程中,这些细节全都会冒出来。我认识的一对就是从一场失败的烘焙课开始的——女生打蛋清打过头,蛋白霜塌了,男生默默把自己的那份分给她。这个动作比任何情话都管用。
现在回头看,那些能促成真正连接的活动,都有个共同点:不让“找对象”成为唯一目标。当你专注于完成任务、学习技能、探索城市的时候,感情反而悄悄生长。就像春天撒下的种子,你不天天扒开土看根长没长,它却在雨水和阳光里自己扎下了深根。同城求缘的魅力,或许从来不是“高效配对”,而是给了我们在日常之外,重新感知他人温度的机会。
我一直觉得,现在的人太容易被困在自己的生活半径里了。朝九晚五、地铁工位两点一线,朋友圈三年没新加一个人,连点外卖都只选那几家熟悉的店。直到去年我参加了两次同城交友活动,才突然意识到——原来这座城市里,有这么多和我听同一支乐队、看同一类冷门电影、甚至收藏同款小众香水的人。
最开始我也抱着“能不能遇到对象”的心态去的,但几次下来发现,真正让我上瘾的不是心动的感觉,而是那种久违的“被理解”。有一次参加城市徒步活动,我们十个人走老城区,路过一家旧书摊时,我随手翻了本《里尔克诗选》,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突然说:“这本译本不错,就是纸张泛黄得厉害。”我们就这样聊开了,从诗歌谈到德国小镇的秋天,再聊到各自为什么喜欢走路旅行。结束后加了微信,慢慢成了固定搭子。虽然没发展成情侣,但他介绍我去听了场地下民谣演出,认识了一群玩独立音乐的朋友。现在我的周末,已经不再是刷剧躺平了。
这种社交的延展性,才是同城求缘最隐蔽也最珍贵的价值。你以为你是来找对象的,结果一不小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我朋友小林原本是个典型的社恐白领,公司—家两点一线,连团建都尽量躲着。后来被同事拉去参加一场“城市夜跑+酒吧微醺”活动,没想到跑完五公里后一群人坐在江边喝酒聊天,氛围特别松弛。她居然主动讲起了自己考研失败的经历,说完还被一个陌生人拍了拍肩:“我懂,我考了四年。”那一刻她差点哭出来。现在她不仅每周约这群人跑步,还通过他们认识了做心理咨询的学姐,开始定期做情绪疏导。
很多人低估了高质量社交圈对生活的重塑力。你周围的人是什么样,你的信息流、思维方式、甚至人生节奏都会被悄悄影响。我在一次读书沙龙上认识了个做纪录片导演的女孩,她说话不紧不慢,但每句都有内容。后来她邀请我去看了她团队剪辑的片子,讲述一群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。那天看完我失眠了,第一次认真思考自己每天抱怨加班是不是太矫情。更没想到的是,她把我推荐给了一个公益项目组,我现在每个月都会抽一天去做社区访谈。这些改变都不是恋爱带来的,而是因为走进了一个有温度、有深度的圈子。
其实我们内心都渴望归属感,不只是情感上的,还有精神层面的认同。当你说“我喜欢村上春树”,有人接住话题跟你讨论《海边的卡夫卡》里的命运隐喻;当你提到最近焦虑,有人分享自己用正念日记度过的低谷期——这种共鸣比一句“我爱你”还让人踏实。我在一个心理成长主题的联谊活动中,听到主持人说:“真正的连接,是从卸下表演开始的。”当时全场安静了几秒,然后有人轻轻鼓掌。那一刻我觉得,哪怕谁都没牵手成功,这场活动也值了。
而且你会发现,从朋友到伴侣的关系进化,往往比直接奔着恋爱去的更自然。我和现在的男朋友就是这么来的。我们是在一场城市探店挑战赛上认识的,分在同一组打卡五家隐藏美食店。路上他记得我对花生过敏,特意提醒我别试某家招牌酱料;我也帮他拍下了他最满意的一张街景照片。活动结束没加微信,两周后却在另一个读书会上重逢。我们聊了很久,才发现彼此都喜欢坂本龙一和北欧悬疑剧。三个月后才正式确定关系,但整个过程一点都不着急,像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这种渐进式的发展特别适合成年人。我们都经历过仓促开始又草草收场的感情,所以更珍惜那些能一起散步、聊天、共同参与生活的人。同城求缘给了我们一个正当理由走出舒适区,不是为了“脱单指标”,而是为了找回与人真实互动的能力。你在一场手作课里交的朋友,可能不会成为恋人,但会在你搬家时来帮忙,在你失业时发来一份内推,在你失恋时默默请你吃碗热汤面。
说到底,同城求缘最大的意义,或许不是帮你找到另一半,而是让你重新相信——在这座看似冷漠的城市里,依然存在温暖的连接可能。它不靠算法匹配标签,而是在一次眼神交汇、一段深夜对话、一场意外重逢中,悄悄织起一张属于你的关系网。这张网兜住的不只是爱情,还有理解、支持、成长,以及一种“我并不孤单”的踏实感。
我一直觉得,参加同城交友活动像在投简历——准备得好,机会就来得快;糊弄着上场,大概率只能当背景板。去年我连续参加了三场不同主题的联谊,前两次全程尴尬到脚趾抠地,第三次却收获了现在稳定交往的男友。回头一看才发现,不是运气变了,而是我终于学会了“怎么参与”这件事。
很多人抱着“去看看呗”的心态随便报名,穿着居家裤就出门,话也不主动说,全程低头刷手机,结束后还抱怨“全是托”“没一个合适的”。其实缘分从来不会撞进闭着眼的人怀里。我自己也走过弯路,第一次去读书会,紧张到提前两小时到现场,结果发现别人都轻松自然地聊天,只有我捧本书装深沉,反而显得格格不入。后来我才明白,高效参与的第一步,是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
你是真想找对象,还是想认识新朋友?是希望拓展职场人脉,还是单纯想换个环境散心?目标不一样,选择的活动类型和投入方式就得调整。如果就想谈恋爱,那就优先选互动性强、有情感引导设计的活动,比如双人协作任务、深度对话环节;如果更看重长期关系圈层建设,那主题沙龙、兴趣俱乐部可能更适合。我自己现在会先看活动流程表,只要发现全程是站桩式自我介绍+自由交流,基本就不报了——那种场合太容易冷场,也很难建立真实连接。
以前我总等着别人来搭话,想着“反正又不是非得认识谁”。结果每次都变成角落里的沉默观众。直到有次活动组织者直接点名让我分享感受,我说不出所以然,脸都红了。那天回家我就下定决心改变。再参加活动时,我会提前想好三个可以开启的话题:最近看过的一部电影、去过的一家有意思的小店、或者对当天主题的看法。一进场就主动跟旁边的人打招呼,“你也一个人来的吗?”“你觉得这个布置挺有意思的吧?”简单一句就能打破僵局。
我发现,主动开口的人自带吸引力。你不一定要风趣幽默,但那份愿意连接的态度会被感知到。有一次我在手作课上看到一个男生一直站着不动,就随口问了一句:“要不要一起拼这个最难的部分?”他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。后来我们聊起来才知道,他也特别怕社交,但因为我的一句话,整场氛围都不一样了。三个月后他告诉我,那是他第一次在联谊活动中感到放松。你看,有时候改变一场相遇的质量,只需要一个人先迈出半步。
当然,光有态度不够,形象管理真的不能偷懒。我不是说要穿得多名牌,而是得让人感觉你是认真对待这次见面的。曾经有个朋友穿拖鞋背心去参加咖啡品鉴会,结果全场就他一个人喝速溶,别人聊豆子产地他插不上话,最后只能尬笑。反观另一个女生,每次出席活动都化淡妆、喷一点香水,衣服搭配清爽有质感,没说话就已经赢得不少好感度。她说得很实在:“我不是取悦谁,只是尊重这个场合,也尊重自己的时间。”
沟通技巧也可以练。我开始刻意练习“回应+延伸”的对话模式。比如别人说“我最近在学烘焙”,我不再说“哦挺好的”,而是接一句“是不是经常失败啊?我上次做的蛋糕塌成饼了”,立马就有了共鸣点。再比如遇到冷场,我会观察环境找话题:“这家店的灯饰好像日本居酒屋风格诶,你去过类似的吗?”这些小细节积累起来,会让对方觉得跟你聊天很舒服,不累。
还有个秘诀很多人忽略——选对活动比盲目多参加更重要。同样是徒步,一个是纯爬山打卡,另一个是边走边玩心理问答游戏,后者显然更容易拉近距离。我喜欢挑那些有明确互动机制的设计,比如分组挑战、限时任务、搭档合作之类的。人在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时候,天然会产生默契感。我和现任就是在一家复古照相馆的任务中配合拍照才熟起来的,为了拍出最有意思的照片,我们甚至趴在地上找角度,笑到肚子疼。
现在我去参加任何一场同城活动前,都会做三件事:看看天气穿合适的衣服、准备一个小故事或话题、告诉自己“至少要和三个人交换微信”。这不是任务,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。当你带着目的进去,又保有开放的心态,遇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。别等爱情从天而降,你要做的,是让自己成为那个值得被记住的人。
说实话,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在网上找对象了。以前总觉得“网恋”有点虚,现在回头一看,好几个结婚的都是通过同城征婚平台认识的。我自己也试过一段时间,在几个热门App上注册、聊天、约见,有尴尬也有惊喜...
我住在湛江这几年,身边不少朋友都在忙着找对象。有人跑相亲角,有人靠亲戚介绍,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开手机,在58同城上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缘分。说实话,一开始我也觉得奇怪,一个天天看租房、找工作、买二手车的...
我用过不少婚恋平台,但真正让我觉得“接地气”的,还得是咱们莆田本地的征婚网。很多人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相亲信息发布地,其实它背后有一套挺完整的架构。这个系统不是单一网站在战斗,而是由莆田相亲网、莆...
我第一次听说“同城百合网”是在朋友成功脱单之后。她笑着告诉我,就是在一个普通的晚上,随手下载了这个App,没两个月就见到了现在的男友。那时候我还半信半疑,直到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开始提到它——不是在调侃,...
我在咸阳生活了快十年,这几年明显感觉到身边单身的朋友越来越多。不只是年轻人,连一些三十出头、条件不错的男女,也在为找对象发愁。前阵子参加朋友的婚礼,席间聊起来,发现好几个人都是通过亲戚介绍才认识的,自...
在酒泉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历史名城,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开始主动迈出寻找伴侣的第一步。走在市区的夜晚,街边咖啡馆里低声交谈的情侣、广场上结伴散步的家庭,总会让一些人心里泛起涟漪。我常去南关夜市溜达,偶尔听见...